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专稿:黄山市黟县坚持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,突出组织化推进、资源化整合、多元化探索切实增强村级组织“造血功能”,迈出强村富民、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。截至2022年底,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4300万元,37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、占比达56%。
组织化推进,筑牢经济发展“桥头堡”。强化党建引领带动。深入实施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“满天星”工程,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。建立县级领导“包乡走村入户”常态化机制,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走访的重要内容,逐村分析现状,找准发展路径,高标准高规格推进。优选能人激活动力。统筹推进头雁领航、万企兴村、青春有Young、巾帼双创、生态和美五大行动,持续建强班子队伍,推动8个乡镇党委“下深水”选人,确保66个村“两委”班子中都有1名致富带头人或经济能人,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锻造一批“主力军”,培育“有文化、懂技术、善经营、通市场”的乡村振兴“新农人”队伍。新一届村(社区)党组织成员年龄、学历等结构明显优化,66个村新当选委员254名,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0.08%。创新考评评价方式。建立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挂钩机制,出台《黟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(试行)》,设立增量奖、突破奖、贡献奖。建立集体经济月调度、季观摩、半年总结机制,看进展、比成效、树典型。细化问题清单、整改清单,逐一明确整改目标、措施和时限,落实到人、销号管理。
资源化整合,激活经济发展“主引擎”。坚持科学组团靶向发力。落实“千名干部下乡助力乡村振兴”工程。健全深化“1211”产业发展服务体系,选派51名选派干部、13名乡(镇)长金融助理和66名金融村官、57名专技人员。建立县、乡、村三级“2866”产业服务机制。探索“454”工作法,297名党员干部全流程跟进、服务产业发展。规范选派干部管理,推行“三个一”工作模式。组建黟县乡村产业发展工作专班。下派工作任务,不定期解决产业发展难题,县委组织部、县农水局、县乡村振兴等多部门联合下发余工作提示单,定期开展村情难题会诊、现场案例培训、擂台比武争先。巧用衔接资金杠杆撬动。以资金投入和项目引领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主要抓手,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村、经济较弱的村予以倾斜,以政策引导、资金活血、项目扶持等方式,安排“五黑”特色产业资金1000万,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13个、扶持资金695万元,引导村集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。探索乡村运营创新机制。整县推进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,县级黄山市转化运营有限公司1个、乡镇级振兴公司8个和村级强村公司50个,实现县乡村三级运营主体全覆盖。组建运营主体、引入社会资本、经营主体,集中收储闲置农房、流转撂荒地等,一体推进村集体联合社、乡村运营公司、专业合作社协同发展。2022年已实现全县村集体经济50万强村达50%,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的目标。
多元化探索,鼓足经济发展“动力帆”。深挖红色资源,打造研学品牌。黟县柯村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,被誉为“皖南瑞金、多彩柯村”。拓展资源优势。重新创作完成“柯村暴动”连环画,《柯村风云》电影完成全国首映,“红军婆”李荣花黄梅戏常态化演出。丰富体验业态。修复皖南苏维埃政府旧址及方志敏办公旧址等红色遗址,打造“莲心亭”廉政文化园、柯村村史馆等红色场景,与黄山天悦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运营项目打造“当一天红军”“重走红军路”等特色活动。开发红色研学。投资200万元建成红色研学体验基地,吸引20余家企事业单位、机关团体在柯村开展红色研学、党员教育活动,累计达3万余人次,同比增加近30%,2022年全镇镇8个村村集体经济均突破30万元、4个村达50万元以上。推行抱团发展,突出产业延伸。构建运营“强村公司”,推行“抱团发展”模式,黟县渔亭镇探索创新强村模式,当好产业排头兵。创新推进产业发展。通过集体运营、企业带动、大户合作等多种方式推进撂荒地整治,复耕撂荒地986亩。持续推动优质水稻、黑玉米等优势产业发展,黑玉米增产达28万斤,粮食作物总产值同比增幅23.6%。探索推进乡村运营。探索“企业+村集体+强村公司”模式,搭建强村公司与青岭山生态农业、有农公司、未晞农业等企业合作桥梁,仅茶季就带动1000多户茶农实现收入3000余万元。加快文化植入,培育文旅融合。充分挖掘徽州美学价值,发挥山水人文优势,全面打造“一塔、二园、三院、四中心”的“创意碧山”。推广“前店后创”模式。围绕独特碧山IP定位,培育工销社进口文创店、“寒公子”创意小店、“一席地”创意小店、“一个店”创意小店等各具特色文创小店11家,2022年实现文创产品收入300万元。推行普惠旅游模式。围绕美宿美居美食,培育独具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,全村现有民宿餐饮42家,2022年接待游客6万人,过夜游客1.8万人,带动综合旅游收入达120余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