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如今,在微博上,已经搜索不到@徐晓峰在上海 这个账号。但就在两年前,这还是一个有着400多万粉丝的“金融大V”。5月25日,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公布消息称:该账号主人徐晓峰因犯非法经营罪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、虚假广告罪,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10个月,并处罚金258万元。(上观新闻 5月25日)
光鲜亮丽的“金融大V”,为何落得一个锒铛入狱的下场?究其原因,正是因为徐晓峰把自己对粉丝的影响力用错了地方,打起了“割韭菜”的算盘。此前,陈某(另案处理)等人在未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、未取得期货期权经营资质的情况下,开设了某非法期货交易平台。徐晓峰明知该场外分仓系统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,依然与对方签订合作协议,以无需资金限制、交易限制等为诱饵,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给对方引流。经有关部门审计,仅靠这一桩买卖,徐晓峰就赚了250多万元。
除了涉及这桩非法期货交易案件,徐晓峰的日常发言,也毫无道德底线。有关部门调查发现,他曾多次在微博上发布投资、荐股广告,并提供链接,吸引投资者添加其推荐的社交账号进行投资。面对徐晓峰身上的“大V”光环,有粉丝听信宣传,按其推荐的方式投资,结果发现上当受骗,向徐晓峰反映情况后,徐晓峰却置之不理,继续发布相同广告。这些虚假广告,一边把钱从徐晓峰粉丝的口袋里掏走,一边让徐晓峰本人从中获利39万余元。
不论是向粉丝推荐自己明知是“坑”的非法交易平台,还是利用自己营造出来的专业形象,替虚假广告站台,徐晓峰的种种行为,都是典型的“割韭菜”。然而,今天我们能够轻易做出这样的判断,是因为法院查明了他的犯罪事实,作出了权威判断。站在其粉丝的立场上,直到徐晓峰东窗事发为止,他们眼里的徐晓峰,可能都依然是值得尊敬、值得信任的“徐老师”。
很多热衷于追捧“金融大V”的普通网民,都不具备多少专业投资知识,因此很难判断对方所说究竟是真是假、有几分道理。因此,决定一名博主能否成为“金融大V”的关键要素,往往不是其专业水平,而是其自我包装能力。善于自我包装的人,当然也可能有真水平、真本领,但是,那些“金玉其外、败絮其中”的人却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浑水摸鱼,把粉丝“忽悠”得五迷三道。
其中,有人只要能拥有自己的粉丝圈子、做做付费咨询的生意就满足了,反正他们只是提供一些观点,投资者赚钱赔钱终归要由自己负责。但也有人迷失在当“大V”的成就感中,自认为可以翻手为云、覆手为雨,萌生出更大的野心。他们利用人性中贪婪的弱点,向粉丝兜售仿佛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“发财梦”,诱骗那些不具备足够投资能力的人把钱投向不靠谱的地方。像徐晓峰这样,替其他非法平台引流并从中获利的人,“胃口”还不是最大的。更有甚者,如2021年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“金融大V”黄生,直接向粉丝非法集资,涉及资金规模可达数亿元。
对于这类利用“金融大V”身份与影响力从事非法活动、把粉丝当“韭菜”割的犯罪分子,有关部门当然会严惩不贷。但是,就算他们被逮捕、判刑,那些被他们骗去了大笔积蓄的网友,也很难全额挽回自己的损失。普通网民如果想要投资,最好还是从基础学起,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。近年来的多起案例,还应让网友牢记一个教训:不要轻信网上的“发财捷径”或是“内幕消息”。否则,被“割”的可能就是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