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观点: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,盲盒最大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,但最大的问题也正是不确定性。《指引》的出台,在监管层面为行业各参与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,不仅对于促进企业规范经营、营造更好的行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,而且为盲盒经济注入了更多“确定性”。
盲盒,这个“舶来品”是近几年消费市场里的热词之一。从玩具盲盒到图书盲盒,再到宠物盲盒,甚至最近引发关注的剩菜盲盒,“盲盒经济”这趟快车上的商品“只有你想不到,没有商家做不到”。然而,火爆的盲盒消费背后却存在不少隐忧:有商家以次充好,销售不合格产品;也有商家诱惑未成年人购买,使其沉迷其中;还有商家甚至违法违规经营,销售违禁品。
(相关资料图)
数据显示,2019—2021年我国盲盒市场规模从25亿元增长至近百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75%。一边是百亿“蓝海”,一边是乱象频发,盲盒市场应该如何走规范发展之路?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《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指引》),明确了盲盒经营禁售清单,为盲盒经营划出红线,推动盲盒经营者加强合规治理。
应当看到,《指引》体现了一贯的“包容审慎”监管原则。说白了,对于新业态,不能“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”。在包容与审慎中找到平衡点,才能实现良法善治。说包容,是因为老办法未必能“对症”新业态,对新业态要适当给予比传统行业更多的理解;讲审慎,是因为市场经济更是法治经济,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借口。面对各种“不确定性”,唯有通过法治途径将新业态规范在可控范围之内,才能“你好我好大家好”。
一方面,明确“不能卖什么”很重要。无论是药品、医疗器械、活体动物等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,还是食品、化妆品,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,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,都是在强调不能“万物皆可盲盒”。以宠物盲盒为例。宠物是活生生的生命,没有检疫合格证明,以普通快递的方式违规收寄,不仅涉嫌违反相关法律,也会带来卫生防疫隐患,更是对动物生命的漠视。这种“带血”的生意,于情于理不能忍,于法于规不能容。
另一方面,公开“游戏规则”不能少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盲盒并不能按自己的喜好直接购买,而是要“凭手气”。类似买彩票一样的刺激体验,正是“开盲盒”的一种乐趣。但这不意味着消费者就要成为“冤大头”。正如《指引》提出的要求,盲盒经营者应当将商品名称、商品种类、商品样式、抽取规则、商品分布、限量商品投放数量、抽取概率、商品价值范围等关键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,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前知晓。
在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,《指引》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。总之,盲盒经济不应也不能是一门“盲目”的生意。盲盒最大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,但最大的问题也正是不确定性。《指引》的出台,在监管层面为行业各参与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,不仅对于促进企业规范经营、营造更好的行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,而且为盲盒经济注入了更多“确定性”。下一步,业内各方应对照要求,该监管的监管、该自查的自查。
“祝您心愿达成。”盲盒实体店的店员总会对结账的顾客说上这一句。当然,只有在监督到位、商家自律、玩家自制的基础上,心愿才会变成惊喜,盲盒经济才能健康发展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
相关文章:监管新规为盲盒经营画红线
“剩菜盲盒”,品质应当“看得见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