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10月,我接到了一个重大而有意义的任务——编写重庆小语开口即美学生读本。这个任务于我而言很突然,很陌生,但我知道,这一定是宝贵的成长机会。
我负责的板块是辩和演。接到任务后,我立马与上册编写同板块的施老师交流,明确这个板块的编写要点和注意事项,根据主编搭建的二级能力点确定口语表达妙招。接下来要做的,便是确定辩论的辩题。由于学段限制,且要让学生有话可说,有话能说,辩题的选择空间并不大。与教研员、施老师和出版社编辑沟通好几次后,终于确定了两个辩题。
第一次写,虽然形似,但神总是差了点。经过施老师一番大手术,第一个辩题的读本总算能见人了。有了第一个辩题的编写经验,第二个辩题的编写更得心应手。
(资料图)
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“演”这个板块的编写,看似简单,背后的功夫实属不易。既然是演,就涉及剧本,到底是原创还是改编,在其中犹豫了好久,最终决定改编。改编涉及书籍的选择,而书籍的选择涉及版权:有些作者不允许改编,有些作者不允许改编太多……为了让“演”这个部分顺利编写,我前前后后编写了6个剧本,有四个是改编的,有两个是原创的。
读本的编写,一切看似可以,但没到编辑说“可以”,随时都面临变动的可能。我还记得连续一个月与编辑不断沟通,还记得教研员彭老师不断奔走于作者与编辑之间,还记得彭老师深夜仍在等待编辑的反馈……读本编写背后的辛苦,只有我们自己知晓。
好在,一切都在去年的一个星期天画上圆满的记号。
这个学期,读本的运用正式提上议程,张老师建议由作者先上示范课。于是,又一个重任落在了我身上。大概是因为磨课的过程不算艰辛,所以最终上课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。那节课之后,我明确了自己接下来努力的方向——尊重儿童,倾听儿童。
这个假期,我在班里召集了一批语文素养提升实验者。从这个暑假开始,他们每周会阅读一个读本故事,完成一次口语表达任务。发布第一天,就有好些小朋友提交作品。听到他们的作品,我发自内心觉得——这本书是有方法,有成效的。往日小声发言的,在作品中表现更大胆了;平时朗读毫无情感的,好像装上了情感马达……
于是,我有了继续做下去的决心和信心。
回看重庆小语提出的“开口即美”,这项工程的诞生大概源于2018年。最开始,这个项目的培训与教材主要面向老师,旨在通过提升老师的语音面貌从而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。两年前,面向学生的口语表达读本编写正式上线。重庆小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体系进行系统分析,从讲、读、演、说、辫等五个维度梳理每个年级的口语表达目标,依照“情境——任务——评价——挑战”的范式编写读本。
它的诞生当然不是个句号,而是一个新的开始。
它叫《我的口语表达课——和阿木一起学》。